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云南大学优势特色学科、云南省一流学科、ESI全球前1%学科,第四轮和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19年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3年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拥有1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系统与计算)、1个云南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智慧旅游)、1个云南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云无线接入与异构网络)、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5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网络通信与智能信息处理、数字媒体技术、谱传感与边疆无线电安全、高原医学电子信息智能检测处理、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拥有面向产学研的新工科人才培训基地,拥有充足的科研用房和软硬件实验设备,形成了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数据科学与海量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视觉计算、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服务四个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已成为立足边疆办学、服务西部、影响较大的高水平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已形成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其中,正高30人、副高54人,具有博士学位学术骨干占95%以上,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云岭学者和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16人。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和企业委托重大课题等60余项,科研经费达6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其中IEEE/ACM Trans系列汇刊、中科院JCR一区、ESI高被引用、CCF推荐的A/B/T1类期刊及会议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转化应用10余项。
新时期云南大学将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工科。流动站将聚焦计算机科学相关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前沿,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学科交叉及融合应用,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打造新兴学科增长点,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数字中国”、云南省“3815”战略,坚持“四个面向”,针对重点发展产业需要,在产出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智能+/计算+”研究成果,立足西南边疆、面向全国及向南亚东亚输出高水平专业人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联系秘书:谭明川 联系电话:0871-65930963 E-mail: tmc@ynu.edu.cn
办公地点: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信息学院1105室
 
  
   
    合作导师简介  | 
   
   
    姓名  | 
    研究方向  | 
   
   
    张学杰  | 
    并行与分布式计算,高性能计算和计算机网络  | 
   
   
    徐丹  | 
    图形图像处理,视觉计算,文化计算,虚拟现实  | 
   
   
    吴建德  | 
    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  | 
   
   
    岳昆  | 
    海量数据处理,大数据知识工程,贝叶斯深度学习  | 
   
   
    陶大鹏  | 
    机器学习,机器感知,医学诊疗数据分析  | 
   
   
    周丽华  | 
    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及社会网络分析  | 
   
   
    王顺芳  | 
    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处理  | 
   
   
    钱文华  | 
    计算机视觉,图形图像绘制,文化计算  | 
   
   
    周小兵  | 
    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信息安全  | 
   
   
    赵春娜  | 
    分数阶系统,形式化验证,时间序列预测  | 
   
   
    诸薇娜  | 
    视听觉认知与计算  | 
   
   
    王津  | 
    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  | 
   
   
    张榆锋  |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微弱信号检测,医学电子学,医学超声工程  | 
   
   
    陈建华  | 
    信息传输理论及应用  | 
   
   
    丁洪伟  | 
    网络通信理论,机器学习  | 
   
   
    张俊华  | 
    医学影像,智能信息处理  | 
   
   
    李海燕  | 
    人工智能、图像处理  | 
   
   
    普园媛  | 
    多模态情感分析,非真实感图形绘制,智能信息处理  | 
   
   
    杨晶晶  | 
    无线通信,电磁场理论,电磁空间无线电安全  | 
   
   
    聂仁灿  | 
    人工神经网络,多媒体通信,智能信息处理  | 
   
   
    李鹏  | 
    智慧能源系统,智能工厂,工业过程监测与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