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承办云南大学第七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 2021年09月30日 阅读次数:

为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2021929日,由人事处组织、文学院承办的云南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新文科视野下人文经典教育与研究在文学院二楼会议室召开。文学院院长王卫东教授到会致辞,文学院董秀团教授、历史与档案学院张轲风教授、政府管理学院刘玉鹏副教授、艺术与设计学院高波老师,分别从文史哲艺四个角度,作精彩的主题发言。




王卫东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云南大学多年来的人文教学改革一直贯穿着打通文史哲三类基础学科的核心诉求,借助各种形式进行深层次的学科交流,以此为契机不断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该传统仍将保持下去。

董秀团教授在发言中强调,当前历史阶段,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文科”实质上回应了人文学科迄今愈发凸显的危机问题,教育实践层面,应该达成的共识有:其一,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其二,创新文科的学术范式;其三,树德育人,培根育魂;其四,守正创新。

张轲风教授从个人组建、参与本学院“新文科”建设的经验出发,认为“新文科”建设须确立综合思维、践行“贯通与融合”的理念,打破各学科在精细化发展进程中所衍生的壁垒。此外,要审慎把握“数字人文”这把双刃剑,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并珍视人文学科的内在温度。

刘玉鹏副教授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外国哲学教学体会表示,每一个形成伟大文化的民族,思想层面都包含两种对冲的观念,例如古希腊的酒神—日神精神;中国的乐感文化—忧患意识。二者张力互动校正,成就了文化健康发展。审视当下纷繁文化现象,中国学人应在细读经典道路上安放学术理想、寻根人文精神。

高波老师的发言紧密围绕个人中国画教学心得。针对眼下许多水墨画初学者在面对传统经典时往往不知所措的现象,高老师强调,艺术专业素养提高根本在于解决审美眼光问题,传统经典美术作品中蕴含深层次的精神与气韵,通过对其仔细分析,方能挖掘古典人文的丰富性,从而滋养个体性灵。

蔡丽副教授认为,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延续,是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一大挑战。青少年学子所面对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总量巨大,但经典的比例太少。大量庸俗、价值观向下的作品导致读者的语言体系走向匮乏、感知走向退化,更难以用心领悟经典的价值。教材设计方面,不仅要注重内容的时代进步性,更要树立好经典的导向性作用。

舒凌鸿副教授从叙事学的备课经验中深感文化似河流,其分支四向奔淌,并产生复杂的叠合。以作品中的文学性和历史性为例,两条线索绵延交织又与时代产生共振。就叙事学教学而言,应敏锐地洞悉媒体融合时代下不同媒介在阅读行为、效果上的差异性。

刘炜教授强调,教师在学生重拾经典的路径上扮演着关键角色。立足于元典课程打造,提升教育质量,引领学生贴近人类文明经典,让经典教育发挥现实意义。

文学院副院长王新教授主持沙龙并作点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也参加了此次沙龙。



相关文章: